每到新的一年的入学季,我总要回忆一下我过去上学时的情景,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大学……好希望还有以后,但没了。
按照从小学到大学这个过程,在学校教育的时间大概要占据人一生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此间的中考、高考也是人生中的重要考试。我那会儿,初中毕业是可以考高中也可以考小中专的,现在是职高和普高。每次大考也是一次人生的转折点和分水岭。我的学校就是大小中专都有,我能很明显感受到不同起点的升学,在同一所学校里的不同表现。
我们可能在唠五块钱的时候能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如果当时我怎么样怎么样,现在就不会是怎么样了。海明威说过: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有了遗憾又有了感受遗憾的感受,你就会为曾经的遗憾进行弥补的。比如我,上学时不好好主动学习,现在东一锤,西一棒的找的学。在脑子最好的时候没把脑子用好。
铺垫的有点多了,回主题,我在家找资料时翻到了我的高考档案,这玩意我觉着有在自己手里的人估计少吧,还有我的党员档案、大学在校档案、毕业就业派遣证都在我自己手里。毕业后一直没有找组织最后就放自己口袋里了,俗称口袋党员。
过去也会偶尔翻到,也好奇这牛皮纸袋里放着啥了。也想过拆但没行动,总想着假如再换个饭碗,这不是还能给人家保留原汁原味么。
毕业17年了,活了也快40岁呀。档案里这点东西已经证明不了我什么了,现在看来它只是封存了我过去的一些学校和社会帮我做的记录,虽然这些记录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但我还是想看看庐山真面目。一不做二不休,拆,有开盲盒的神秘快感。先拆的是高中档案,大学的还没拆了。
档案袋里有高考的体检记录和高考成绩单,成绩单也就是那么一小条,和工资条一样。还有就是语文试卷,没有其他科目的试卷也没有答题卡。
翻看语文试卷再次确认当初确实是把日子混了。想起父亲在我高考成绩出来后说过的一句话,“咋就考那么点?”,他那时想不明白,那时的我没想过要明白。
重点说作文,在没看到试卷时,根本想不起来当年作文主题是什么,看到后还是有点诧异的当初是怎么思考的。现在看,感觉写的是有高度没深度,云里雾里没说清的感觉。
我码出来给大家看我的原文:
人性变化论
谈到人性是指人的本来性格。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情况下。人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已不再为人们所能理解。
芸芸众生都是人世间草芥一枝,在伴随着自己的哭声来到世界,又伴随着别人的哭声离开世界。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都化为一缕尘土随风而逝。但许多人都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而盲目寻求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把一切都抛在了名利的后边。
有的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出卖朋友,或是根据关系的好坏来决定他人的办事能力。就拿其中寓言材料来分析,富翁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对待邻居老人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他们都能对事物的判断的一致。但他人的想法却是不相同的。富翁犯的错误是普遍性的,这是人之常情。当然,我们必须从预言中能体会到些什么,这才能达到我们看见预言的效果。
富翁的观点有片面性,只是认识到了错误,但在认识之后又犯了错误,那就是对待邻居老人的态度。富翁只认为儿子和他是最亲的,不能相信别人。
是他把人世间的情感分裂开来,相同的情况下,关系不一样,对待人的态度就和看法就发生了变化。这是不能说下去的。
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阻碍思维上升的毛病,但如果能在上升中走出误区,那么他就会顺利达到自己所预定的目标。如果执迷不悟,那么你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朋友与亲人。
如果富翁面临下一次的考验,而他的儿子不知道的事情的出发点,那么那位邻居老人就不一定会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做才是行的通的。
因为富人用怀疑的态度去对待老人,用怀疑的态度是可贵的,但他用在了和自己亲善的人身上,这样会对自己造成不利的。
所以,在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下去,我们的心应保持敞开。希望别人的墙小起来,就应该使自己的墙也高大起来,以人的本性来容纳每一个人和对待每一次事情。这样,世界不会因彼此之间的墙很高大而无立足之处,也不会因浩浩人海中没有你的知己。(结束)
现在自己再感受文章的内涵,我感觉写跑偏了,给点分就不错了。但结尾是我喜欢的,社会化的过程中让我们都包裹了厚厚的盔甲,展示出去的可能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也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也不知道何时逐渐迷失了自己,不能敞开心扉去感受和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总带着防御之心。我们也总希望我之外的任何都来包容和接纳自己却不知自己没敞开就无法接纳世界的给予。
不管世界怎么变,愿我们的“真我”不变!